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台灣的戲劇行銷還有甚麼新的出路?



        近年來面臨韓國、中國等新戲劇形態興起而大受衝擊的台灣戲劇,該如何找到未來的出路?還能有什麼樣的可能?


  



       戲劇《一把青》導演曹瑞原曾說:「台灣人的軟實力就在於,以最低的預算去挑戰各種不可能的可能,在荒漠中開花、在冰冷中結果。」小編認為台灣戲劇的實力一直都在,只是礙於經費限制的關係,所以一直無法與國外戲劇競爭,導致台灣戲劇的影響力每況愈下。雖然近幾年台灣戲劇有不少劇本品質不錯的劇,像是《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紫色大稻埕》等,但在收視率掛帥的年代,這些戲劇本身想要傳達的意義卻往往被忽視,各家電視台為了更節省經費就會選擇購買已經播出的國外戲劇,因為這樣就能有基本收視率,根本就不用再花大錢拍新戲,這個心態我想不管是製作單位或是觀眾都需要調整。



  

       提到台灣戲劇的未來?離開耕耘十幾年的八大電視,現任結果娛樂營運長的蔡妃喬心裡有許多想法。她提到,儘管大環境不好,市場上還是有眾多人在努力。對於蔡妃喬的多年行銷操作經驗而言,一部戲若是擁有「偶像」,是相對容易操作的。像是已經長達十年的《終極系列》,主攻學生族群,創新題材加上造星策略成功,搭配好的行銷,產生極大的粉絲經濟效應,只要策略得宜,可以成為引領華人風潮的長效性劇種;但除了《終極系列》延續了將近十年的風潮仍持續經營,台灣的戲劇,至今仍在尋找自己的方向。




        不過小編認為還是有戲劇願意去嘗試新的可能,這部戲劇就是《一把青》。這部戲劇不同於以往的台灣戲劇的上節目宣傳的方式,而是採用了「故事策展」的方式,藉由舉辦座談會等不同的方式,帶領著觀眾以不同角度去觀看這部戲。
他們的座談會是以一把青的影片搭配了一把青導演與來賓跟觀眾的跨界對談為主,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拍攝方、來賓跟觀眾更能去思考當時的時空環境與現在的不同之處,也更能理解劇情。





       最後小編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所有人能夠用多一點的時間去關心台灣自製的戲劇,或許收視跟討論度比不上當紅的戲劇,但這種戲劇卻往往能讓看過的人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